1 ) 新技術.藝術史.信任.掃盲班
BBC在1969年在自己的新電視頻道上推出這套紀錄片,是有自己的戰略考量的。事實上,完美的藝術作品的展示其實是當時最新的彩色電視技術廣告。BBC試圖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拉來Kenneth Clark扯虎皮做大旗,打開高端消費者的市場,從而推廣彩色電視的策略的確奏效了,據當時的制作人說,在倫敦有彩電的人家中,每周兩次Civilisation播出,他們就舉辦派對呼朋喚友在家中一同觀看。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像當年看《上海灘》時的情形?對Kenneth Clark來說,這也是對他的人生有重要意義的事件,花絮中談起他在美國一家圖書館放映這部紀錄片的儀式上得到觀眾的熱烈歡呼,驚得他躲進洗手間哭泣。同樣是電視英雄,易中天在書城簽名時看到那么多人爭先恐后的情形,會想哭泣嗎?還是太過得意洋洋?哦,對了,人家本來就是想給初中生作評書節目的,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為了贏得最后的歡呼。
但對任何人來講,耐著性子看完13集*50分鐘的Civilisation都比看什么“于丹論語心得”更有助益,我對一個輕輕松松平民化孔子,馬上又對莊子產生心得的學者總有些不信任,現在還有儒道兩家精通的人嗎?如果有,真的是她嗎?于是我寧肯相信Kenneth Clark——這個我覺得其實長得有點像現在的Jack Nicholson,笑容有些靦腆的老頭,他的履歷上包括英國國家畫廊史上最年輕的館長,大不列顛藝術家委員會的主席,和亨利.摩爾當時有力的贊助人(他在最后一集的末尾把玩的一個小雕塑作品就形似是亨利.摩爾的)。他慢條斯理的說著,看著,走著,聽著,語意誠懇,并不煽情。而建筑、繪畫、雕塑、音樂、詩歌等等藝術形式都以電視的方式一一展現出來,對現代人的視覺習慣來說,攝影的節奏慢得不得不讓人看得更仔細些,再想些事情,或許,想的與藝術無關。
那天看《一婦五夫》時,伯爵說了句“看看我這條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洛可可式的珍珠項鏈”,不覺得這句話好笑的人,我想在2007年,Civilisation應該是必做的,其實也很輕松的藝術史功課。
整部紀錄片作得中規中矩(或許在當時看來還相當前衛?),每次片頭都強調這是Kenneth Clark的個人觀點,現在的人恐怕只覺得股票分析值得打上這行字吧。Kenneth Clark在紀錄片中對Civilisation這個詞的定義算得上是嚴苛的,為此,Kenneth Clark整個繞開了西班牙藝術的話題,我覺得這是Kenneth Clark對人的想象力的認知還不夠深入的結果,他更愿意相信藝術作品映射現實的能力,而非其塑造瑰麗想象的能力。他大概是相信行為和現實生活有很強的一致性的“藝術八卦派”,我就不怎么相信。
我總覺得Civilisation和“文明”算不上是對等翻譯,所以在看這部BBC的13集藝術史紀錄片的中文字幕時,總隱隱有誤讀的不安之感,下次還是買有英文字幕的好了。
說些題外話,中央電視臺也算是國家大力扶持的公共電視臺,《新聞聯播》做得那么主旋律倒人胃口,為什么其他節目就老想奔著收視率上呢?既然是公共電視臺,應該不畏懼陽春白雪吧,就不能安安心心地作些雅俗共賞的節目嗎?否則國家資助干脆給鳳凰衛視算了……
Quotes
"The great artist takes what he needs."
"Heroes don't often tolerate the company of other heroes."
"Seen by itself the David's body might be some unusually taut and vivid work of antiquity; it is only when we come to the head that we are aware of a spiritual force that the ancient world never knew. I suppose that this quality, which I may call heroic, is not a part of most people's idea of civilisation. It involves a contempt for convenience and a sacrifice of all those pleasures that contribute to what we call civilised life. It is the enemy of happiness."
"Opera, next to Gothic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strangest inventions of Western man. It could not have been foreseen by any logical process."
"People sometimes tell me that they prefer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 I doubt if they have given it a long enough trial. Like the people of Alexandria, they are bored by civilisation; but all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boredom of barbarism is infinitely greater."
"It is lack of confidenc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at kills a civilisation. We can destroy ourselves by cynicism and disillusion, just as effectively as by bombs."
"Lives devoted to Beauty seldom end well."
2 ) Art and Religion - excerpts
For millennia, art has been used to bring the human and divine together.
The story of religious art is about more than the most majestic and affecting visual images ever made, is about controversy and conflict, danger and risk.
When does the worship of an image, turn into dangerous idolatry? Where does divine glorification end worldly vanity begin? What actually counts as an image of God or of God’s word?
Treading these fast lines, I’ll even show how the defacement of religious art is fraught with its own problems and paradox, and I want to end with what we think of as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cradle to ask what it is now we worship and how far we still look with the eye of faith.
3 ) 紀錄片《文明2》回歸!這一次又被BBC征服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博格漫電影趴(ID:bogemandyp)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
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
人類的創造是為了什么?
面對這類問題,人有時會陷于一種近乎無限死循環的過程中,難以自渡。
最近就囿于這樣的遐思而導致重度失眠,就在這時,BBC最新的一部紀錄片拯救了我,解開了這些疑惑。
今天,口香糖就為大家分享這部BBC時隔半個世紀再度推出的系列紀錄片——《文明2》。
延續經典,三大藝術學者聯袂講說
1969年,BBC播出了一部13集藝術紀錄片《Civilisation》(譯名《文明的軌跡》),以西方視覺藝術為主要討論內容,旨在探討自羅馬帝國淪亡至工業革命及其后的西歐文明發展歷程。該系列片由著名藝術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s)編劇并主持,被公認為英國廣播公司以往作品中最宏大的一部。
半個世紀后的今天,BBC推出一部更具雄心的鴻篇巨制——9集系列紀錄片《Civilisations》(譯名《文明的軌跡2》)。作為姊妹篇,高清畫質的《Civilisations》除了在原作《Civilisation》之后加了復數 s 以外,在內容的選擇上也貫徹了多元主義的原則。前作把西方視覺藝術作為主要討論內容,拍攝地也集中在西歐。而續作在制作內容上視野更為廣闊。這次制作方走訪了六大洲的31個國家,請出了從古至今來自東西方的500多件文物及藝術品,希望以藝術之名,探索“人類創造的起源”、“觀看藝術的方式”以及“全球文明的進程”三大問題。
2014年,現任BBC臺長托尼·霍爾提議拍攝《文明的軌跡2》。他認為BBC作為全球最大的廣播公司,理應在當代肩負起傳播藝術的使命。他曾說在自己十八歲那年,是《文明的軌跡》點燃了他對于文化的最初興趣?!缎l報》評論員喬納森·瓊斯則指出:“《文明》的翻拍不僅僅是向多年前那個穿著花呢外套、在電視上娓娓道來的藝術評論家致敬,它還意味著英國電視奪回失落的榮耀,并回歸 BBC 的最高理想?!?/p>
的確,此次重拍的講述方式飽含溫情引人入勝,近乎戲劇級的解說厚重而深沉,讓我們跟隨BBC的鏡頭,透過藝術之眼,再次陷入對人類文明的終極思索之中。
為《文明的軌跡2》擔任主講的是三位致力于普及藝術的公共學者——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西蒙·沙馬(Simon Schama)、劍橋大學的古典學教授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和尼日利亞裔英國歷史學家大衛·奧路索加(David Olusoga),他們帶著各自的學術專長來到鏡頭前,以不同的視角和觀點講述文明的軌跡。
在每一集中,每位主講人都會帶來有關藝術的生動故事與親身感受。早在孩童時期就在大英博物館見到過貝寧銅雕的大衛·奧路索加,這次會親自前往尼日利亞一睹銅雕的制作技巧;瑪麗·比爾德等待了半生,想爬到埃及盧克索門農雕像的頂端近距離俯視,此番她在拍攝中也遂愿了;在日本,面對近乎完美之作,西蒙·沙馬為激動到發顫的雙手向觀眾致歉……
世界文明的橫斷面,當中國遇見世界
霍金生前接受采訪時曾被問到,人世間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
霍金說,大概是一種遙遠的相似性。
霍金這里所說的“遙遠的相似性”指的應該是宇宙維度的形似性,而當這部紀錄片中的講述者從一個國度的藝術品跳轉到另一個遙遠國度的藝術創造時,這期間關聯其二者的,或許也是某種冥冥之中的相似性。
在第一集綜述的節目中,主持人從人類起源說起,介紹了包括敘利亞帕爾米拉古城遺址、墨西哥卡斯蒂略金字塔、約旦佩特拉古城等世界各地的文明遺跡。其中,三星堆遺址在第37分鐘出現,時長2分多鐘。
三星堆遺址是公元前2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4800年--2600年)長江上游文明中心,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也是世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神秘的青銅面具、青銅人像等文物,未來將與古埃及、瑪雅文明等一起,共同揭示世界文明的進程以及燦爛多元。
而在第二集中,瑪麗·比爾德走進秦始皇陵兵馬俑,用一種近在咫尺的角度去觀察去感受去講述,這樣近距離的視覺呈現與解讀,大概是伊文斯在拍攝紀錄片《風的故事》時所同樣希望的視角。
瑪麗·比爾德的講述頗為大膽,她不拘于既有的理論與學說,勇于提出新的觀點,這樣的方式雖然有些個人式的理解,但也不失為一種追求多元思辯的學者風范。
而在第三集《畫卷天堂》的開篇,更是運用了長達13分鐘的時間,對一幅幅畫作展開細致入微的觀察與解讀,濃墨重彩的描繪出中國古代山水畫卷的瑰麗與多彩。
從李成到王蒙,風格迥異的畫家作品承載著的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家國命運。而BBC的這次描摹,也將古人含蓄多解的畫卷故事,帶向世界。
超越時間,人類用文明記錄生命軌跡
好的作品,每一幀都值得截圖品咂,《Civilisations》就是這樣的佳品。不論是精心設計的畫面構圖,還是富含哲思的臺詞解說,亦或是跟聲畫熨帖成一體的背景音樂,觀者透過這樣的影像藝術仿佛走入了一個解答生命奧秘的洞穴,作品在講述過往藝術經典的同時自身也成為新的經典。
“人”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在人類歷史中的誕生又一直是一個充滿謎團的課題,有著各樣的學說與闡述。而無論最初的誕生因素或者契機是什么,“創造溫飽需求之外的精神文明”,讓我們成為創造藝術的生物。
創造與設計幾乎存在于人類的天性之中,從古而今,這種充滿玄思的天性成為支撐人類文明足跡得以留存的根本。 害怕被遺忘,渴望被銘記,是人類自始就有的訴求。我們觀仰數萬年前先人的遺作,驚異于這種個體追求的相似性。
我們之所以如此不遺余力的留下種種痕跡,就在于時間的無限與有限,在無限廣闊的“時間”概念里,“生命”顯得有些微小與脆弱。而文明的誕生,藝術的創造,讓人類的生命,得以用另一種形式,超越時間的束縛,獲得一種伊卡洛斯逃離迷樓般的無限延展與升華。
讓時間停止,變得不再需要與魔鬼交換靈魂。
藝術的記錄性,超越了時間。
“廢墟美”也是一種美,后世在前世的廢墟遺跡中,看到了不朽的豐碑。
自我審視,人類的天性所在
歷史孕育文明,文明影響歷史。文明是人類認知自我和宇宙的表現。
文藝復興后,人類對于“自我”的概念有了更多的思考與闡述,但其實在藝術誕生之初,文明便來自人類對于自我的凝視。而這種“自我凝視”之后的思考與創造,再生出的便是關乎人類存在與哲學思辯的核心命題。
這種來自遙遠時代的對于死亡的凝視,空谷絕響,卻又響徹心扉。
在人類的文明創造中,“死亡”這一抽象的境遇,有了具象化的表達與呈現,不同時代的人類用不同形式的藝術創造完成了對于“死亡恐懼”的挑戰與“終極困境”救贖。
萬物關聯
文明,起源于荒蕪,起源于人類的行為足跡。
人類的創造的痕跡在時間里被賦予意義,并且隨著行為足跡一代代的累積疊加,附加的意義與價值也在與日俱增。后人循著古人留下的記號,解讀內涵找尋意義的過程,又賦予這一過程以新的存在。
文明,大概就是人類一代代這樣疊加的意
4 ) “文明的未來并不樂觀”
文明的軌跡(Civilisation),是BBC電視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由著名的文化名人克拉克爵士主持的這部紀錄片自1969年首播以來,幾乎成為藝術史類紀錄片的圭臬之作。此后的Richard Miles、Simon Schama、Andrew Graham-Dixon繼續將BBC紀錄片的知性精神傳承至今并發揚光大。
克拉克爵士單純從藝術發展的角度闡述了他對文明的認識。盡管不全面,但十分深刻而且中肯。
克拉克爵士認為,單純給文明定義不太容易,但可以從文明的對立面野蠻來認識文明。因為以歷史學家們的普遍觀點,任何以順從、壓制、迷信為基楚的社會,也就是野蠻社會都不能被稱為文明。
這也顛覆了我們一貫認為秦長城、兵馬俑,埃及金字塔這些古代文明的標志,都是統治者剝削勞動人民的產物和見證。但越來越多的考古研究證明,古代的工匠們更多地將這種勞動視為對神靈的奉獻和謀生的手段。剛剛擺脫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方式,能夠從事這種大規模的集體勞動和創作,應該是令人向往的職業。如果將征服自然看作崇拜,筑長城、修金字塔跟今天的登月計劃沒什么兩樣。
不破不立,野蠻對文明也不全是破壞性的,所有偉大文明的早期都是以戰場上的成功為基礎。如果沒有查理?馬特打敗摩爾人的戰爭,如果沒有查理曼大帝的南征北伐,就不會有西方文明的出現和統一歐洲的形成。當然,也是哥特人的戰爭毀滅了這一切。但周而復始,歷史總是向前發展,文明也隨之進化。
知性、神性、人性,是文明發展的三要素。
所謂“知性”,可以看作相對與自然秩序的人類本身所提供的“創意秩序”。它一方面體現為各種腦力和才智活動的結晶比如詩歌、哲學;另一方面體現為那些看得見的形式,比如建筑、繪畫、音樂等乃至各種手工活動,都是人們知性的體現,它們給予混亂的自然現象賦予秩序。人類的“知性”就像美國詩人史蒂文斯詩中的“田納西的壇子”,它可以使得粗鄙、凌亂的荒野變得清晰有序。
人類的“神性”,更多體現在對神權的信仰和敬畏。中世紀神權和王權之間的角力,正是歐洲文明得以延續的命脈,若任一方取得至高無上的優勢,整個社會很可能變得像埃及或拜占庭文明那樣死氣沉沉。同時,神權還保障著教會的運轉和教士階層的獨立。是教會這個民主機構,使擁有行政、外交才能和學富五車之士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也是都會促進了教育的普及。教會成為抗衡王權的唯一力量和傳播文明的重要推手。
“人性”更多地體現在物質生活和情感層面。文明的發展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質繁榮,物質充裕才能確保文明的三大要素:空閑、行動和獨立。在物質繁榮的基礎上,人們才能追求更為崇高的事物,去探求物質以外的社會。但有限度的財富助益于文明,過度的富有反而會扼殺文明。掌握過多財富的階層為了保護既得利益,就會利用財富而積累的權力打擊創造,打擊財富的重新分配。
對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古希臘羅馬文明后,歐洲人新觀念中,發展最快的就是愛情理念。尤以騎士文化為代表的宮廷愛情理念:一種全然臣服于某名遙不可及女性的狀態,一種窮畢生精力取悅一名高高在上的女性,甚至萬死不辭為她吃苦也心甘情愿的理念。對女性的尊重,兩性的平衡,也使得文明的進步突飛猛進。男女平等的理念深深影響著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文學、藝術,也反映著歐洲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
經過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運動,知性、神性、人性三者最終統一于“理性之光”?!袄硇灾狻庇滞苿恿丝茖W發展和技術進步。從此,科技成為文明的主宰,人類對機器的依賴與日俱增。就像發展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機器已經不再是工具,反而開始為我們指引方向”?!皺C器帶給人類的不只是美好的生活,在機器的推波助瀾下,人類的破壞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釋放出排山倒海的邪惡”。我們不得不承認,“文明的未來并不樂觀”。
中世紀歐洲的最高學府索邦神學院只教授神學、醫學與法學。因為他們認為,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靈魂、身體和財產。靈魂交給神學家,身體交給醫生,財產交給法學家。這也是歐洲幾百年來和而不同、分而不亂的理念基礎。
克拉克爵士在節目的最后,面對當年索邦大學那些年輕面孔,他語重心長地說,“我相信秩序比混亂好,創造比毀滅好。我喜歡溫和,厭惡暴力,喜歡寬恕,厭惡報復。就整體而言,我覺得學識優于無知,心靈比意識形態有價值得多?!?/div>
5 ) 文明史的Personal View。
無對話無噱頭串講一遍西方文明史。
在管風琴和圣詠背景音樂下談藝術史,也是一種感動。
在米開朗基羅這裡,藝術與快樂無關。
教皇對奢華的要求,後人對風雅的追隨。
在這個漩渦中心之上,藝術要充滿痛感,要成就于苛責的決心,把熱力發揚燃燒和毀滅。
不是瞬間燃燒,而是幾十年的偏執相許。
米開朗基羅二十歲的時候做過一個大理石小雕像,Verrocchio的大衛,是個精緻、優雅、活波的少年,穿著衣服,面帶微笑。和著名的躶體巨像大衛相隔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里,他長大了,變得更憂傷了。
6 ) 小結
1、10世紀前的藝術歷史,詮釋何謂“文明”
2、12世紀法國南部修道院,克呂尼風格,朝圣和十字軍東征
3、中世紀宮廷愛情,哥德式浪漫,圣方濟各,錫耶納,喬托(寫實主義),但?。ǜ绲聲r代)
4、文藝復興,佛羅倫薩的建筑體現人性、幾何比例,藝術非常寫實,烏比諾的宮廷生活
6、中世紀后期宗教改革,伊拉休謨、丟勒、路德,宗教戰爭,圣經的翻譯,人道主義蒙田(小品文),莎士比亞
7、教皇統治時期的羅馬藝術
8、經驗之光 17世紀荷蘭資本主義經濟崛起,畫家哈爾斯、波爾特、林布蘭、維梅爾,笛卡爾,現實主義,建筑師雷恩
9、德國音樂和建筑方面的成就,建筑是洛可可風格
10、理性的微笑 18世紀的啟蒙運動,伏爾泰,布倫海姆宮,霍加斯,巴黎沙龍的興起,夏丹,蘇格蘭人的貢獻,大衛,美國杰弗遜(總統)設計自己的居所蒙地西洛和維州州立大學,美國發跡史
11、崇拜自然,盧梭、歌德、渥茲華斯、透納、康斯塔伯、莫奈,我感故我在
12、浪漫主義,法國大革命及其后的150年內亂,拿破侖,各國的革命浪潮和追求自由的失敗,拜倫,畫家杰利柯,羅丹
13、工業革命、偽善的中產階級、狄更斯、博愛主義、工程學(布魯內爾)、科學家等
7 ) 文明的軌跡 Civilisation
E01.九死一生 The Skin of Our Teeth
E02.大躍進 The Great Thaw
E03.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 Romance and Reality
E04.萬物人為本 Man: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E05.英雄藝術家 The Hero as Artist
E06.抗議與溝通 Protest and Communication
E07.宏偉與順從 Grandeur and Obedience
E08.經驗之光 The Light of Experience
E09.追求幸福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E10.理性的微笑 The Smile of Reason
E11.崇拜自然 The Worship of Nature
E12.希望的謬誤 The Fallacies of Hope
E13.物質英雄 Heroic Materialism
號稱Civilisation..結果到頭來就是想說文明=西歐史......//////
這才叫文明史精彩的宏大敘事,不管現在看起來拍攝中的技法多么老派,Kenneth選取的視角,題材,配樂,鏡頭的掌控讓人嘆服,敘述平實而有力,印象深刻的點實在太多,推薦反復觀看...
我看過的最好的紀錄片之一。超級的解說,優美的配樂,片段,對藝術的真知卓見。 一直清晰的記住一個論斷:自信,是文明的力量的源泉。而自信來自對自我和自然的了解。
課堂教程
開篇很有收益。隨后的進程感覺跳躍太大,始終抓不到節奏?;蛟S很引人入勝,但主旨不夠清晰。老爵士喋喋不休的解說,搭配蜜汁盛典圣音,直催人眼皮沉重昏昏欲睡。
了解西方文化的話,很推薦的一部,一點都不枯燥。
畢竟已經那么久遠了……
可能是看過最難的紀錄片了,不過到了現在這個年紀就能完全體會到老頭兒最后說的本來面目——“頑固保守分子”,秩序勝于混亂,創造勝于破壞,溫和勝于暴力,寬恕勝于報復。對文明殺傷力最大的就是缺乏自信,憤世嫉俗和幻滅的殺傷力與炸彈不相上下——看看身邊,未來著實不可期。
西方文明簡史。主持人有魅力,漲姿勢。
以藝術為媒介、文獻來講述文明軌跡
看了三遍,正在看第四遍。
一個人的文明史
YouTube上有一條評論說這部紀錄片主旨是“Why are white people so awesome?”從現在的政治立場看這確實是個問題。但若把“Civilisation”這個題目拿掉,紀錄片本身確實是偉大的藝術史資料。再考慮到它作為電視史上第一部彩色紀錄片,就更彌足珍貴了。
出新版了(以前看這個最震驚的是Kenneth Clark 27歲當上Ashmolean的director, 30歲當上National Gallery的
文明最可怕的敵人有兩個:一個恐懼,二是無聊。
了解西方藝術史的最佳作品
community of obedience, community of will
因為是概述,所以其實內容非常有限,不過BBC的技術真不是蓋的,完全看不出是40年前的作品。
看了一年多才看完,內容豐富密集,消化起來比較慢,自然采音令我感動。Kenneth Clark 一個人支撐起整部紀錄片啊,對他充滿敬意。
11個小時,值得看